东莞市甘肃商会
地址:东莞市万江区新和管理区运通大厦6楼
电话:+86-0769-23883159
传真:+86-0769-22869391
陇粤文化

兰州羊皮筏子

发布人:管理者   发布时间:2016-05-23

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,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。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,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。远远望去,就象一叶扁舟。人筏混为一体,随波逐流;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,坐着五六个客人,随着波涛的起伏,颠簸而行,有惊无险,极富刺激。这是兰州令人叹服的民俗文化的遗产。

兰州羊皮筏子

兰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。人们在屠宰时,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,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,使之松软,再用细绳扎成袋状,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,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,皮筏即告做成。因其制做简易,成本低廉,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。我国以皮筏为渡由来已久。《后汉书》载,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黄河时,“缝革囊为船”;(水经注?叶榆水篇》载,“汉建武二十三年(公元47年),王遣兵乘革船南下”;(旧唐书?东女国传)载,“用皮牛为船以渡”;白居易在(长庆集?蛮于朝)中诗云:“泛皮船兮渡绳桥,来自鄂州道路遥”;(宋史?王延德传》载,“以羊皮为囊,吹气实之浮于水”。可见,自汉唐以来,上自青海,下自山东,黄河沿岸使用皮筏,经久不衰。兰州何时流行皮筏,因缺乏史载而难以确定。据(王进宝)载,清康熙十四年(公元1675年)二月,据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判乱,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讨伐时,曾在张家河湾拆民房,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,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;六月,王辅臣兵也造筏百余,企图渡河以逃,王进宝率军沿河邀击,迫使王辅臣兵投降。可见,至少在320多年前,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。

筏子有大有小,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,长22米,宽7米,前后备置3把桨,每桨由2人操纵,载重可达20-30吨,晓行夜宿,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,十一、二天即可到达包头,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,便于短途运输。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,可载货四万斤。因筏子大如巨舟,在滔滔黄河上漂行,气势壮观。

1941年,国民党政府的油矿局总经理孙越琦来到兰州,找到了从事筏子运输业务30多年的王信臣先生,要用皮筏子试办从广元到重庆长达1400多华里的运输。油矿局购买了羊皮囊2000个,编成皮筏5只,聘用筏客子20多人,成立“皮筏行运队”,专门负责运送汽油。1942年夏,当5只皮筏子历经两个星期(木船需一个月),从广元浩浩荡荡到达重庆时,整个山城轰动了,当地官员和群众如潮水般涌来参观。油矿局为此举行了盛大的“欢迎皮筏子航运大会”,并摄制电影留念,有许多外国记者参观后要求带走羊皮筏子到国外展览,重庆各报也都用显著篇幅刊发了皮筏运输的新闻。由于各种报刊都以“羊皮筏子赛军舰”为题进行了大肆渲染,从此就有了筏子变军舰的“传说”,流传至今。

上一篇:天水炒麻食 下一篇:牛肉面的故事